在阅读此文之前,辛苦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!
2023年一份美国兵推报告预测:中美开战,美方胜率92%,中方仅8%。
这份出自美国顶级智库的“权威报告”,却被指出可能只是一场针对国会和军方的军火推销。
8%对92%,中美开战,中国毫无胜算?
这份看似严谨的兵推,究竟是战略预言,还是精心策划的骗局?
这份报告的操盘手,叫詹姆斯·卡特。甚至可以说,他这辈子就是为研究战争而生的。
他长大的地方,是美国海军学院的所在地,空气里都飘着海风与硝烟的味道。父亲是海军军官,整个童年,卡特都泡在那些泛黄的太平洋海战地图和军事书籍里。别人家的孩子玩积木,他可能在沙盘上摆弄着战舰模型。
不出所料,他考入了美国海军学院,毕业后顺理成章地成了一名海军军官。在太平洋舰队的十年,他不是在办公室里看报告,而是亲身站在航母甲板上,参与了一次又一次真刀真枪的联合军演,对东亚这片海域的每一个军事坐标都了然于胸。
退役后,他没有转行去卖保险,而是回头扎进了学术圈,拿下一个安全研究博士学位,最终坐进了“国家利益”这家顶级智库的办公室,成了首席战略分析师。他的工作,就是把真实的战场,搬进计算机里。
卡特团队的工作,外人看来枯燥得近乎疯狂。他们面对的不是敌人,而是无穷无尽的数据和复杂的软件界面。而这次中美兵推的核心,是一款叫“莫里亚蒂指数”的数学模型。
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超级精密的电子游戏。游戏里,中美两国的每一件武器、每一支部队,都被拆解成冷冰冰的数值:航母的战斗半径、战机的隐身性能、导弹的命中率、士兵的训练水平、后勤补给的速度……甚至连情报效率和网络攻击能力,都有对应的参数。
这个模型诞生于冷战,本是用来计算美苏对决的,如今几经升级,早已脱胎换骨。为了喂饱这头数据巨兽,卡特团队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搜集信息。美国的数据好办,家底基本透明。中国的则像隔着一层纱,他们只能靠公开报告、卫星照片和专家访谈,去估算歼-20、国产航母和“东风快递”的真实战力。
然后,开始推演。他们模拟了上百种可能的冲突场景,每一次“开战”,计算机都会自动演算双方的战损和得分。最终,一个稳定得可怕的数字浮现出来:92%对8%。美方,几乎稳操胜券。
报告的结论很清晰:美国的全球投送能力、盟友体系,以及看不见的卫星和网络优势,是取胜的王牌。中国的“主场优势”虽强,但在绝对的技术代差和体系压制面前,不足以翻盘。
然而,卡特自己也承认,这个模型有它的阿喀琉斯之踵。
“莫里亚蒂指数”只能计算硬邦邦的实力,却算不出战场上那些最关键的东西:士兵视死如归的士气,指挥官灵光一现的妙计,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雾,或者一份被意外截获的情报。这些变量,模型无能为力。
报告一出,立刻引爆了舆论场。美国的鹰派弹冠相庆,盟友们也仿佛吃下了一颗定心丸。但质疑声也随之而来,其中最尖锐的,来自乔治城大学的约瑟夫·洛夫特曼教授。
他一针见血地指出,这就是“数字战争的陷阱”。战争从来不是一道数学题,把复杂的国家博弈简化为装备参数的对撞,本身就是一种傲慢。他反问:中国的经济韧性、惊人的动员能力,以及在金融、外交和舆论场上的反击,这些难道不会影响战局吗?
他甚至搬出了二战的中途岛海战。战前,日本海军的硬实力同样碾压美军,可谁又能算到,美军恰好破译了日军的密码,最终以弱胜强,扭转了整个太平洋战局?
面对如此尖锐的批评,卡特没有选择硬碰硬。他反而开始优化模型,试图将经济、外交等“非传统因素”也纳入考量。同时,他启动了一个新项目,主题是如何通过外交和经济手段,从根源上“避免”战争。
这似乎在暗示,他比谁都清楚,那92%的胜率背后,代价是什么。
就在大家争论不休时,另一种更辛辣的解读浮出水面:这场兵推,压根就是“醉翁之意不在酒”。
有人翻出旧账,指出炒作“中美冲突论”本就是美国军工复合体的传统艺能。冷战结束后,为了维持高额的军费订单,他们必须塑造一个新的、足够强大的“假想敌”。而中国,完美地符合了所有条件。
尤其是在2016年南海仲裁案后,美国航母战斗群在中国的海空威慑面前主动后撤,这让五角大楼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,自己在“第一岛链”内已经没有必胜的把握。此后,中国军力的发展更是堪称狂飙,尤其是在高超音速导弹等领域,已经实现了弯道超车。
在这个节骨眼上,一份鼓吹美国“压倒性优势”的报告出炉,显得如此刻意,甚至有些滑稽。
很快,人们在报告中发现了一个“华点”:报告极力吹捧B-1B轰炸机和AGM-158B远程巡航导弹的组合,并将其设定为美军获胜的“杀手锏”。按照推演的剧本,这些武器能轻松穿透中国的近海防御网。
这种设定,在许多军事专家看来,简直是天方夜谭。他们断言,真到了那一步,美军在第一岛链的基地恐怕会先一步化为火海,航母舰队更是要退避三舍。
那为何要如此设定?答案,指向了这两款武器的制造商——洛克希德·马丁公司。而这家“国家利益”智库,被扒出与洛马公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真相似乎昭然若揭:这份看似严谨的兵推报告,不过是洛马公司精心导演的一场“广告大片”,目的就是向国会和五角大楼推销自己的武器。
最终的结局也颇具戏剧性:不久之后,美国军方果然正式宣布,大批量采购AGM-158B巡航导弹。洛马公司,赚得盆满钵满。
无论是精密的模拟,还是复杂的动机,有一点是所有人都无法否认的共识:战争的代价,无人能够承受。
卡特后来在一次演讲中,不再强调胜率,而是用同样冰冷的数据,向台下的政客和将军们展示了另一幅画面:一旦开战,美国将在几周内损失数十艘主力舰艇、数百架先进战机和数千名士兵。而中国的损失将更为惨重,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可能被打断数十年。
今天的世界,早已不是单极独霸的时代。中美之间的实力天平,无论在军事、经济还是科技层面,都已不再悬殊到可以任由一方碾压。
或许,这场兵推最有价值的结论,并非那刺眼的8%与92%,而是它无意间揭示的另一个数字:零。
在真正的毁灭面前,赢家的数量,永远是零。